全国服务热线:400 1828 17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教育资源 NEWS CATEGORY
新闻动态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手机:
13714556028
电话:
400 1828 178
邮箱:
liubo@wensjy.cn
地址: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大都汇大厦A座20楼
教育资源
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资源 >
2020高考政治主观题必备知识
添加时间:2019-11-10
 必修一   经济生活   主观题必备
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引起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宗教信仰、生产条件等等。
①从根本上说,价值决定价格;       ②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③此外,货币发行量及流通速度、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形势等也会影响价格(其它因素)。
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3、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4、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1)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2)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②居民消费水平也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预期收入高,消费水平可能就高。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3)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从而影响商品消费量
     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
4)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5)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和保养等。
5、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a、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b、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c、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措施: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创造力和活力;依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公有制经济】构成: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地位: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措施: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发展国有经济】
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措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值增值;发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掌握关键和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实行国有企业重组转型,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实力和竞争力。
【发展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交叉持股,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推进公司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非公有经济】构成: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用:支撑经济发展,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繁荣市场,提供服务,方便生活。
7、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④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商品。坚持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战略。⑤公司抓住时机做好兼并和强强联合。    ⑥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其他因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劳动者的素质等等
8、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措施   
(1)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
(2)总体解决方针:坚持劳动者自主选择的职业,市场调节就业,国家促进就业的方针。
(3)国家(党和政府):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和创业环境。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创业的后顾之忧。
(4)企业:①企业加强人性化管理的举措②建立合理的薪资调整体系,和员工共享发展成果,让他们感受到权益的保障和职业健康发展的前景③企业应加强自身的发展,规范综合管理,合理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
(5)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坚持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和多种方式就业观劳动者还应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创业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9、懂得应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党和政府:颁布和实施劳动法;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2)劳动者自身:①基础: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意识: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途径: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正当途径、合法手段加以维护。
(3)企业: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企业经营者素质,管理者的素质,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0、怎么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举措)(一个制度、两个比重、两个同步、三是更加)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                    大力发展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⑥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⑦积极扩大就业,切实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选择职业的权利     ⑧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1、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12、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  (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社会保障类)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工程建设类)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增加或减少税收、扩大发行国债等一类)
13、税收的作用
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如果经济发展过热,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来抑制社会总需求;
如果经济过冷,可以减少税收,刺激社会总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通过调节税收,可以引导人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
维护社会公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
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通过调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率,可以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4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每个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必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企业经营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诚信经营、开展正当竞争
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从不同的方面规范交易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所以国家要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5、市场资源配置的优点(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①市场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信息,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17、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18、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措施: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体系。
共享经济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谋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19、【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措施:
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勇敢、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20、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它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2)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这些是前进中的问题,需要正视并设法解决。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21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引进来”是指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资金等
“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2)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措施(意义:有利于+
①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③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引进来)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走出去)
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并且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22经济生活一般性的答案要点★★★★★
(一)有关“为什么”、“依据”、“原因”的答案一般有
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所以国家要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能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生活需要。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的要求。
(二)有关“如何做”、“启示”的答案一般有(个人、企业、国家)★★★★★
个人: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踊跃参与创新。
      (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投资理财多元化,注意风险与收益。)
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的步伐,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国家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替代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资源开发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④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  ⑤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控制力,巩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坚持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范市场秩序。
⑧坚持经济全球化战略。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⑩政府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创新调控方式,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稳定物价。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
(三)有关“经济意义”的答案一般有(有利于)  ★★★★★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内经济的转型升级。
有利于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⑦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必修二   政治生活   主观题必备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范围(不是随意的扩大或缩小)具有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和人民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上。
※二、以参与的主体为线索:
(一)以“公民”为核心的知识点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即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
①公民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政治自由、监督权。
②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1)民主选举: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和差额选举。
(2)民主决策(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民主决策的意义:
①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②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对决策者)
③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对决策者)
④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对公民)
⑤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对公民)
(3)民主管理(人民可以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自己选举自己的当家人是村(居)民自治的基础。    
A.性质:村委会(居委会)是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
B.意义: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4)民主监督
A.渠道和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新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注意区分)
B. 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C.如何行使:一方面: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敢于使用宪法规定自己的监督权;
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4.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国家利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②公民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 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③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以“政府”为核心的知识点:
1.我国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我国政府的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权不可任性,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监管方式。)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④加强社会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宗旨为人民服务。            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4.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威信;
③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科学决策  民主决策  依法决策
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 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爱惜民力;
依法决策方面,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的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
6.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实施政务公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
(2)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①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③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3)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行政系统内的监督和行政系统外的监督
(内部监督)方式:上级政府,审计部门,下级政府,监督主体:行政机关,特点:以行政权力来制约行政权力;
(外部监督体系)方式:①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特点:最具权威性最高层次的监督,实质上是接受人民的监督;
②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特点: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主体:监察委员会
③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特点:党通过强化对党员素质的提升和对党员的监督,具有较强的约束性,主体:中国共产党;④国家司法机关监督特点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性,主体: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⑤人民政协的监督特点监督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情况,主体:人民政协;
⑥社会和公民的监督特点: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约束性不强,主体:社会和公民,
7.国家监察委员会
(1)监察委员会是由之前的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合拼而成,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2)与政府的关系: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负责,并接受监督;与“一府两院”平行
(3)基本方式:依法行使监督、调查、处置等职责;
(4)特点:独立行使监察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行机关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接受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设立内部专门的监督机构)。
(5)监察法是反腐败的国家立法,监察委是国家最高的监察机关;
8. 政务公开的意义:①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②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9. 政府的威从何而来
政府的,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威望和公信力。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政府有无威的标志
如何树立威:①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如何用权)②政府及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应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实执行者脚踏实地不断创造业绩。(如何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③要重品行,做表率。都必须牢记我们共和国是中华人民的共和国,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如何提高素质)
10.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由国家性质决定和政府性质决定
②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③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④是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11.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意义:有利于+对策)
①履行职能:政府要切实履行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化服务职能和监管职责。(转变政府职能)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③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⑤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三)以“人大”为核心的知识点:
1.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①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监察、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①性质: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职权(全国人大要加“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根据材料判断)
3.人大代表
(1)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及其产生: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直接和间接选举产生)
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是直接选举。市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是间接选举
(2)人大代表的职责: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
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人大代表的职权:审议议案、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质询权。  
4.人大代表为什么要这样做?
①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②是行使权利的表现(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③是履行义务的需要(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④体现与人民的关系(产生、负责、服务和监督)
5.人大代表应该怎样做?
①积极行使权利。审议议案、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质询权)
②自觉履行好义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③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履职能力。
(四)以“”为核心的知识点:(一个领导核心,三个先锋队、三个代表)
1、①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地位: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三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3、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4.如何坚持党的的全面领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五)以“人民政协”为核心的知识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人民政协汇聚了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
※三、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知识点
1.根本政治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人会制度(政体)
(1)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民主集中制-----表现):
  A、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B、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C、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 综合探究: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四、以“国际社会和外交政策”为核心的知识点
1.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国际组织(分类:有政府间的与非政府间的,世界性的与区域性的。)
(3)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4)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2、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
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④如何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的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⑤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3.时代主题①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②当今世界仍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③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国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⑤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①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基本立场:独立自主④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中为什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履行主权国家的义务,践行联合国宗旨和原则,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符合各国共同的利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国际形势的要求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内容…)。
6、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中怎么做?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 。
坚定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永远不称霸。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自觉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 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⑥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必修三   文化生活   主观题必备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文化作用)
一、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的双重反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特殊性: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不一定完全同步。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4、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   ②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①丰富精神世界;②增强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三(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文化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①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三(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的作用)
3、文化交流: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中外文化的交流的意义(中、外、世界)
①对文化发展的意义: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③对国际政治的意义: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四、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文化传承问题)
四(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形式: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④传统思想
2、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②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四(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推动了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这就是文化传承。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五、文化创新
1. 文化创新的原因或作用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必要性、重要性、意义)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文化创新重要性(意义)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进出新,革故鼎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 要克服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六、我们的中华文化
1、源远流长
(1)汉字的传载: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3、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⑤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5、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七、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三精一魂)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或意义)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4、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最重要的是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八、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3、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4、解决低俗文化问题的对策
①国家:(管理引导)文化生活越繁荣 ,越不能放任自流 ,越需要加强管理 、正确引导。(弘扬主旋律)弘扬 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健康文化)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先进健康文化,并努力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思想道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②经营者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
③个人:(公民修养)公民应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增强辨别和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能力。(公民实践)公民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发展道路
(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要推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地位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一种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强大力量。坚信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来源: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表现:这种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关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话语权
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3、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
④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二)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行为习惯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2、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怎么做)?
(1)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各族人民心中闪亮。
(2)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我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5)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6)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7)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8)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2、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3)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5)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必修   生活与哲学   主观题必备
【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一、证唯物论(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
物质—运动—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主观能动性—意识的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⑶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1)意识能使人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的特点)
(2)意识能使人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两个反对)
5、分析材料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的道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树立正确意识。………………
③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认识论部分(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概念与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认识对实践反作用”原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正确的认识,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真理。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是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材料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说明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三、唯物辩证法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具有普遍性,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与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汲取了积极、合理的因素,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促使其成长壮大
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新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
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这要求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
(1)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同一性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存在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3、“矛盾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同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4、“矛盾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特殊性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其特殊性。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②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要求我们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应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应坚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8、“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事物的本质。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更不能颠倒矛盾的主次方面,混淆事物的性质。
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9、“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原理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反对只抓重点而忽视两点的一点论;也要反对平均用力而抓不住重点的均衡论
10、运用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相关知识分析材料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②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求我们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四、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观
1、辩证否定观”原理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含义)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特点)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一关二破五新)       
3、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唯物史观、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社会历史观(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妙的钥匙。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两大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两大基本规律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社会历史主体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各项工作。
5、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二、价值观、人生观(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向导。
             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原理 (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历史性、阶级性)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3、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的原理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立场上。
④在劳动与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⑤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⑥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或“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原理分析材料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两大基本矛盾、规律)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选择具有促进作用。……
⑤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